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新闻简报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2014-11-27 12:54| 发布者: 网站编辑| 查看: 2400


  12月8至9日,省友协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本年度第九个合作项目“应对气候变化下中国西部地区低碳发展与能力建设学术研讨会”在绵阳召开。来自省社科院、省社科联、其他科研机构、省内外部分高校,以及绵阳市委宣传部、绵阳市社科联的约50位专家学者与会。
  省友协巡视员王宪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在致辞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的18大报告,这对破解我国前进中的种种难题具有决定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与会者围绕低碳议题,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等不同视角对西部地区践行低碳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交流和讨论。现将会议主要内容及观点简报如下:
  一、气候变化特点与低碳城市建设
  气候变化具有长期、大范围尺度的确定性;短期、小范围尺度的不确定性,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不确定性的探索,抓住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机遇。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我国已经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并呼吁人人都来保护自然,应对气候的变化。
  目前,国内低碳城市建设已经做出了有益探索。四川城市化建设应该遵循城市的科学规划原则,要保留中小城市,以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为骨架,城市与产业融合形成产城一体,同时要结合地方资源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克服极端天气的影响,用低碳的产业指标引领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二、家庭能源消耗与生态补偿模式
  有与会者认为,能源消耗是温室效应的主要人为因素之一,而家庭能源的消耗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和环保意识对CO2 减排有积极贡献;提高家庭受教育程度、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及优化家庭能源结构对于降低家庭CO2的排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持合理的家庭规模和提倡低碳生活也很有必要。
  有与会者指出,为了应对气候的变化,国际上提出了碳汇贸易补偿模式,这是一种生态补偿手段。碳汇贸易补偿模式对我国生态补偿也有借鉴意义,但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合理的制度安排是生态补偿市场化的前提;二是完善、灵活的市场机制是生态补偿市场化的保障;三是较低的交易成本是生态补偿市场化可持续的基础。
  三、低碳发展在西部的实践与探索
  还有与会者就低碳发展在西部的实践,从以下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低碳城市探索。作为欠发达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地震重灾区的低碳广元模式对于西部低碳实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广元在低碳建设中形成的模式一是能源低碳化;二是产业低碳化;三是生活低碳化,尤其是低碳政务以及低碳化的生活方式。几点启示:低碳经济可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共生发展;在欠发达地区也可以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要因地制宜。
  有专家认为,低碳可分为绝对低碳、满足一定目标的低碳和相对低碳;应以三种行为方式实现低碳化:一是生产方式的低碳化;二是生活方式的低碳化:从小事做起;三是能源结构低碳化:大力发展水能、电能、太阳能。
  (二)低碳工业实践。有与会者提出,生态产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建设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目前世界已建成近百个生态工业园区,主要分布在一些发达国家。在国内,从1999年也开始了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工作。以四川广安生态工业园区规划项目为例,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应定位为改造提升重构综合类生态工业园,以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从企业、产业、园区三个层面,建设成产业共生、生态环保、经济高效、功能完善的生态工业园区。
  (三)低碳农业实践。有与会者指出,低碳农业是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改善全球气候条件而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新特征,具备“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农村金融”多元功能的新型农业,并结合四川省情和区域特征,提出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和技术、经济路径。
  还有与会者指出,都市农业生态安全是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气候安全型(简称“三型”)城市建设,要求都市农业的发展必须注重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成都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区,目前正致力于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其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有三点启示:一是科学规划是前提;二是组织保障是关键;三是集约化发展是方向。
  与会者一致认为: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最重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适应变暖的趋势,其中碳减排是重点;节能减排是全球共同的目标,而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是应对气候变暖、确保能源安全、保护资源环境的必然选择。


 

川友协

 

TEL:028-84390473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东三段100号

Copyright © 2023 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版权所有     蜀ICP备1601965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2248号

州维科技 技术支持    本站已开启 IPv6 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