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新闻简报

探讨性别特点 促进社会和谐

2014-11-24 11:52| 发布者: 网站编辑| 查看: 2311


  8月8日至9日,四川省友协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2012年度合作项目“社会转型期女性工作与家庭问题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成都、绵阳、泸州、达州、资阳、内江、广安、雅安的妇联负责人、妇女工作者及党、政、文、卫部门的官员,省政协部分女委员,大专院校专家学者,省婚姻家庭及妇女理论研究会会员,共50人参加会议。研讨会由省妇联妇女研究所承办。省妇联副主席李泽影、省友协副会长王宪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分别致辞。
  研讨会上有15位妇联组织代表和从事女性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作了专题发言。与会者围绕专题发言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一、当代中国女性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社会性别问题,需要处理社会发展和家庭分工之间的矛盾。女性扮演着职业角色、生活角色、现代角色、传统角色和主体角色。这些角色常使职业女性力不从心,阻碍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发展、并给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与会者建议:社会要为职业女性的多重角色和谐统一创造条件,提高职业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发挥女性性别特长并确立角色优势。
  二、造成职业女性家庭与工作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女性难以摆脱家庭束缚。这种束缚来自于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当前媒体的影响,以及长久以来女性在就业、社会发展方面的各种障碍。与会者建议:要树立二者是互补的观念,善于进行角色转换;注重自己的人生规划,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在工作上尽可能发挥好自己的特长;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学会巧妙经营家庭关系,形成夫妻俩共同解决家务和抚育子女的良性模式;寻求其他社会资源的帮助,尽量做到公私领域分开,家庭时间专用,提高工作及家务劳动的效率,用阳光的心态和温和的态度对待周围发生的一切。
  三、家庭暴力除了以往固有的隐蔽性、长期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外,当前又表现出一些新特点:逐步公开化,受害者从低学历的农村妇女转向高学历妇女、从低层次家庭向高层次家庭发展的趋势,精神暴力占家庭暴力的比例增大。与会者建议:城乡建设中,应规划设计一批家庭暴力庇护所(或中心),与社区事业、城市改造、农村建设同步,共同推进、协调发展;政府应对庇护所、救助站工作实行一定的专项经费投入;开展对妇联组织基层社区(村)干部进行家庭防暴制暴专项知识培训;强化相关部门职能,协同合作,综合治理。
  四、务工妇女文化程度不高,工作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多数面临工作时间长、工作低端、劳动强度大、务工环境差、职业病风险高、再培训机会缺乏、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在生活上面临与子女分离,难于对子女进行生活照顾、心理沟通和日常教育,对家中老人赡养不够,在城市居住条件差,城市融入不易等。与会者建议: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增强对务工女性的技能培训工作;完善社会保障,维护务工妇女的合法权益;营造健康、公平的社会文化氛围,拓宽务工妇女的就业渠道;大力开展关爱留守人员活动;努力发展地方经济,吸引外出人员就近务工。
  五、女性农民工超时工作、同工不同酬、劳动权益受侵犯、社会保障缺失等现象普遍,其中女性农民工非正式的就业渠道致使自身维权能力不足,社会保障机制针对流动、短期务工者的社会保障缴纳、转接等规定不完善是重要的原因。与会者建议:健全并完善维护女性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法规,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真正落实;完善与拓宽正式就业渠道,降低女性农民工就业风险;结合农民工就业特征和发展需要,将其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发展女性农民工维权机构。
  六、新时期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主动迁移尤为明显,其城市融入的愿望更为强烈,但年轻女性和年纪大的女性,已婚和未婚女性的定居选择有较大差异,即便自身最终无法定居大城市,但能够在城市获得收入、在小城镇买房定居或为子女在城市定居打基础,成为更多务工女性及其家庭的选择。社会保障、劳动保障、教育培训、公共服务、社会支持等的缺失,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影响了进城务工女性的城市融入,继而影响其定居选择。她们实现定居城市的目标面临诸多挑战。与会者建议:全社会应特别关注务工女性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城镇的基础教育水平;政府和用工单位应为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农村女性搭建系统、规范、持久的培训平台;各劳务输入地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机制,维护务工女性的合法权益;政府应改善务工者的住房条件,为务工女性及其家庭提供廉租房;社区组织应将居住在本社区务工人员纳入自己的服务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联谊等活动;为务工女性搭建正规的婚姻介绍平台,扩大务工女性的交友范围;务工女性自身也应不断更新观念、通过自身努力把握好融入城市的机会。


 

川友协

 

TEL:028-84390473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东三段100号

Copyright © 2023 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版权所有     蜀ICP备1601965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2248号

州维科技 技术支持    本站已开启 IPv6 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