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交流合作

实施灾害科学管理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015-1-6 14:52| 发布者: 网站编辑| 查看: 2816


  12月6日至7日,四川省友协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2014年度第八个合作项目“灾害·生态·旅游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与灾害管理战略论坛”成都龙泉驿召开。
  省内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业界管理者、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中外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论坛。论坛的主题是“灾害·生态·旅游 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与灾害管理”。这是一届跨地区、跨行业、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及合作论坛,取得了预期的积极效果。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提升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且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201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思路,近期中央明确提出让长江经济带“形成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具有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为了推动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与灾害管理,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本论坛从灾害、生态、旅游的关联角度,立足跨学科、跨界的学术探讨,通过开放的学术对话,探索有效实施灾害科学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理论与方法推动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与灾害管理,为论坛参与者进一步系统研究,形成专题科研成果,给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起到积极作用。
  论坛主要议题、观点和建议有: 灾害是与人有关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函数, 大气污染演化系统是一个高度不均匀性、强非线性、具有独特耗散结构和演化特征的复杂系统, 并从确定性还原论思维角度提出了一种假设:只要知道所有影响因子及相互作用机制,就可以对大气污染物的时空演化做出确定性的预测;从长江水资源污染和消耗方面提出一系列问题,结合长江经济带和生态带,呼吁健全完善相关法律,进行科学考核、评估与论证,促进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通过研究国内各类应急预案和日本社区防灾计划,得出在应急预案方面不可不足,更不能应急过度;从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及意义方面,必须在震前做好准备——核心要素之一是对地震点貌,可能产生的极端后果进行全面的认识;从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方面,得出要从以下方面:地震(短临)预报、评估有限目标、定性和定量评估、潜在灾害分布图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采用空间建模的思想,运用空间模型库技术,建立相关模型,如土壤侵蚀模型、滑坡风险模型和洪水淹没区融合等模型,对洪水淹没区提取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处理——降雨及社会经济数据处理,对风险演变格局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灾害评估报告,如基于信息量统计法的洪水灾害评估、临灾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等评估报告。在互联网时代下,旅游需求从传统的“6要素”转变为“6+N要素”,智慧旅游的建设应以服务游客为中心,变革旅游管理和服务的模式,更好的满足游客需求,创新营销手段,吸引国际旅游市场。在分析国内智慧旅游的困境—重硬轻软,资金缺乏,人才缺乏基础上,提出急需研究的问题是统一旅游云平台建设标准、旅游云平台数据接口标准及分析旅游云平台的推广策略。
  论坛参与者一致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要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既要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要为长远发展创造条件。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生态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追求将经济、社会、生态的共同发展融为一体的目标,实现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四川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具有极强的支撑作用。灾害与变化信息数字化及其业务系统,在认识和方法体系上属于演化科学的溃变理论体系的事件物理学或称为信息论的“变化信息论”范畴,其研究和实施的技术不同于不变体系。灾害应急管理的任务是降低风险,最大减灾在于提前预测预警和正确的应急决策。
  论坛由大会主题发言和学术交流圆桌会议两部分组成。论坛参与者有灾害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领导、业界负责人、高校教授、科研学者、媒体记者和相关专业的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等,其专业和学术背景涵盖了诸多学科。大家围绕灾害、生态、旅游,从多远视角对我国岷江流域地震灾害频发原因、对策、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上游环境影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灾害、生态、旅游管理中的应用,灾后文化生态、形态及演化路径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前沿剖析。从管理学、大气科学、生态学、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视野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形成了较多共识和积极有为政策建议。


 

川友协

 

TEL:028-84390473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东三段100号

Copyright © 2023 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版权所有     蜀ICP备1601965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2248号

州维科技 技术支持    本站已开启 IPv6 访问

返回顶部